名家讲坛第47讲 | 陈志锐教授主讲“新加坡华文文学地图”
Body
2024年11月23日晚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“名家讲坛”第47讲。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,主题为“新加坡华文文学地图”,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陈志锐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胡星灿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陈志锐教授从新加坡的地图、别称、地标等方面导入,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:地志与文学的渗透与融合。他指出,新加坡建国不到60年,仅有七百平方公里,但文学性的书写可以上溯七百年前,而且全岛东南西北中各区域都有文学的记录,地方因为文学的书写而深刻,甚至成为文学地图。接着他从最早的文学记录谈起,一路分享与地方相关的新华文学作品,试图探讨新华文学地图之形成。
陈志锐教授先从地志文学的概念开始引入,点明地志文学是指以公共地理空间为写作对象,有着较自觉的志书书写目的的文学作品。接着,他从最早的新加坡华文地志《瀛涯胜览》说起,点明其特点是地大于志、史笔大于文笔;然后又介绍体现了地志文学化的作品《星槎胜览》,并指出其特点是史笔与文笔并重。
厘清地志文学的概念与新加坡华文地志文学的起源后,陈志锐教授转入新加坡各区的地理情况介绍,并以《文化地理学》中提到的“文学协助创造了某些地域”一观点为线索,详细展开了新加坡各区文学描写的介绍。他按照中央区、东部、西部、北部、东北部的地理顺序依次介绍其代表性的地志文学作品。在此过程中,他详细介绍了地志符号化在文学中的体现,展示了代表东北线的地标诗集,以及有利于开展地志文学研究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。
最后,陈教授以《地理人》中的话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:“地方在人类世界的角色还要深渊许多,它是无法化约为社会、自然或文化的力量。反而是将这些世界汇聚在一起的现象,甚至实际上局部生产了这些世界。”他指出,书写我们的街道,就是记录我们的故事。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了,熟悉的街道或许也会消失,但文字和图片,却能记录下曾经发生过的故事。
讲座尾声,陈志锐教授同在场的师生就讲座内容进行了交流与互动。本次“名家讲坛”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。